杠杆配资线上 推陈出新 垫江大石竹编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

以上内容为本站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 在人们的印象中,用竹子编制生活用具的人很,但用其编织艺术品的却不见。垫江有一位八旬老人,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竹丝,再编织出极具观赏性、艺术性的竹编艺术品,不仅成了一项非遗技艺,还入选了当地小学教材。 这位老人便是垫江县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人赵行恩。近日,记者走进位于垫江城区的大石竹编制作室,只见老人默念着口诀,一手拿着镊子,一手编着竹丝,上千条不同颜色的竹丝在他手里熟稔地翻飞,一幅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轮廓初现。 ▲赵行恩正在制作竹编工...


杠杆配资线上 推陈出新 垫江大石竹编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

以上内容为本站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在人们的印象中,用竹子编制生活用具的人很,但用其编织艺术品的却不见。垫江有一位八旬老人,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竹丝,再编织出极具观赏性、艺术性的竹编艺术品,不仅成了一项非遗技艺,还入选了当地小学教材。

这位老人便是垫江县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人赵行恩。近日,记者走进位于垫江城区的大石竹编制作室,只见老人默念着口诀,一手拿着镊子,一手编着竹丝,上千条不同颜色的竹丝在他手里熟稔地翻飞,一幅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轮廓初现。

▲赵行恩正在制作竹编工艺品。记者 赵伟平 摄

从生活用品变非遗工艺品

赵行恩的大石竹编工作室面积不大,两侧窗户装着通透的玻璃,光线敞亮。墙上,挂着一幅幅人物肖像图,这些人物肖像都是用竹编编出来的。

桌上,摆放着一件件竹编作品,有装饰画、宫扇、生活用品等。一旁,年逾八旬的赵行恩和妻子、徒弟正忙碌着。

展开剩余79%

赵行恩的手艺是从父辈学来的。他的父辈靠编竹谋生,耳濡目染之下,他很早就学会了编竹。

“那时我们家编得比较好,就卖钱做生活费。我这份手艺就是被生活逼出来的。”他说。

垫江县境内竹资源丰富,竹编制品历史悠久,其中大石乡的编竹远近闻名。赵行恩表示,最初,他们都是编成生活用品,价格便宜。”五分钱一个扇子,两块钱一个烤火的围笼。”

在继承传统技艺时,赵行恩发明了“排针剖篾器”,并申请了专利。

他介绍,“排针剖篾器”一次可从拇指宽的竹片中抽出数根细若花针的篾丝,剖出的篾条薄如纸,覆盖在书上可见黑字。

在此基础上,富有创新精神的赵行恩尝试在竹编上增加图案,成功编制出各种图案的竹编品,这使竹制品从单纯的生活用品转向观赏、实用并重的工艺品。

后来,赵行恩编出的幅人物竹编作品备受好评,这让他声名大噪,也带动了大石竹编的发展。2011年,“大石竹编”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▲赵行恩向大家介绍他的竹编作品。记者 赵伟平 摄

竹编被纳入小学教材

如今,他采用创新的方式、精巧的手法,编制出涵盖18个品种、53个主题的1000余件竹编作品。2015年,大石小学更是将大石竹编引入课堂,一至六年级都有竹编课程,学校还编制了竹编教材。

就这样,大石小学的老师们也当了一次“学生”,从赵行恩那里学习编竹,学会后再教学生。

竹编课教师曾颖表示,通过学习竹编,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,“我们教学的定位不是为了学习高超的技艺,而是让它在孩子们心里留下印象,让他们懂得中华文化的传承。”

前不久,赵行恩的儿子、大石竹编第六代传承人赵向阳前往大石小学,向学生传授“挑一闷五”“挑六闷三”的编竹口诀。讲台上,摆放着许竹编的斗笠、扇子、箩筐、竹筒等,都是老师制作的,用来给学生参考。

六年级学生罗彩英已学习竹编3年。她表示,制作竹编中,如果编错一根,就要把它拆掉,这让她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。

如今,大石小学有竹编、竹舞、竹乐、竹画、竹诗等五大社团。今年6月,学校举办了竹文化艺术节。同时,该校荣获“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”称号。学校的特色就是打造竹文化,通过对竹的了解,让学生体会竹坚韧的品格。

带动残疾人编出好日子

记者来到赵行恩的工作室,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,长2.3米、高1.2米的竹编画《红楼十二金钗图》映入眼帘,4名工人有的在用排针剖篾器剖出仅1毫米细的篾条,纤细的篾条在空中舞动,有的用黑白两色篾条编织肖像画。仔细观察,这4人是残疾人。其中一人名叫周文江。

赵向阳回想起2017年初见周文江时的情景:“无精打采,衣服脏兮兮的,他家的土坯房两面透风,说是盖4床被子都不暖和。”周文江身材瘦小,行走不便,但手很灵活,也静得下心。

来到制作室后,他傻了眼,大家手指翻飞,一根根篾条在空中划过优美的曲线。他感到震惊的同时,心里打起了退堂鼓:“这么难的手艺,我能学会吗?”

“熟能生巧,你若真心想学,我就一定认真教。”赵行恩的一句话让周文江吃了定心丸。几年学习下来,他手艺精进不少,前不久编织的一套系列竹编肖像画售出1.35万元。

“迷上竹编后,我把所有烦恼都抛在脑后。脑壳里面想象中的东西我几下就能编出来,变成产品卖得到现钱,好有成就感哦。”周文江说。

另一名工人徐登科对此也很有感触。他历时40天编织出的书法作品《一诺千金》卖出了2.4万元。这幅书法作品长4米、宽1.5米,笔锋遒劲有力,颇有韵味。“竹编手艺不仅改变了生活,也成了我的精神寄托。”他说。

“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,但没有怨天尤人,而是在生活中学习本领。目前,徐登科和周文江都已成为非遗传承人。”赵向阳说,乡村振兴也要提升农民精神风貌,残疾人通过竹编手艺成为能工巧匠,提振了精气神。

为了让竹编“火起来”,赵向阳也有一个梦想——在老家垫江县大石乡建设竹编文化产业园,园区走文旅融合之路,既可以生产、销售竹编产品,还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竹编制作,也能带乡亲就近就业增收。

“我们都是奋斗者和追梦人。”赵向阳说杠杆配资线上,目前,他的公司累计研发出竹编画、提包、果盘等10大类、60余款主要产品,其中以手感柔韧细腻、美观大方、具有文化底蕴的竹编画最具特色。将来,他将吸纳残疾人就业,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新产业、新业态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

相关资讯